中国非洲民族学研究的三个阶段从葛公尚谈起(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一时期,葛公尚充分利用其斯瓦希里语、俄语、英语的优势,积极参与了世界民族研究的学科创建工作,有关非洲的部分几乎都是葛公尚负责组稿或亲自撰写
这一时期,葛公尚充分利用其斯瓦希里语、俄语、英语的优势,积极参与了世界民族研究的学科创建工作,有关非洲的部分几乎都是葛公尚负责组稿或亲自撰写的。他参与了多部工具书和著作中非洲部分的撰写和组稿工作。①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世界民族大辞典》《世界知识大辞典》《民族词典》等工具书非洲部分的撰写和组稿。此外,《世界民族概论》《世界各国民族概览》《世界民族常识》等著作中的非洲部分也都由他撰写。此外,他还编译了多本非洲民族问题研究资料和翻译出版了一些非洲文学作品。②包括《非洲民族概貌》《非洲狩猎民族与游牧民族》《西非民族概况》《中非民族概况》等四本非洲民族问题研究资料,以及《想象国》《农民乌吐波拉》《混乱人世》《非洲当代中短篇小说选》《非洲戏剧选》等五本非洲文学作品。葛公尚这段时期翻译与编译的成果字数达二百多万,所有这些项目的完成,都需要查阅大量外文资料,再经过综合、比较、分析和研究,并非什么材料拿过来都能用,他正是在认真、扎实地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日积月累、逐步深入,并最终成为中国非洲民族研究的奠基者与一流专家之一。
在做了这么多基础性的编译工作之后,1985-1989年葛公尚任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一等秘书。在驻外的四年中,葛公尚如鱼得水,足迹踏遍了坦桑尼亚的广袤土地,为中坦、中非友谊与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不管是当地的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亲切地称他为“拉菲克(朋友)葛”“兄弟葛”(Ndugu Ge),他的辛勤工作受到驻外机构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也为他回国后继续从事非洲民族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使馆工作期间,他一边坚持在《民族译丛》上发表编译文章,一边在1987年编写完成了13万字的《坦桑尼亚文化概况》,它涉及坦桑尼亚的自然概况、行政区划、历史概况、教育事业、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体育运动、医疗卫生、旅游事业、对外文化共十章内容。[8](P80)1995年,葛公尚被坦桑尼亚总统姆维尼授予“促进斯瓦希里语发展国际优秀学者”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葛公尚在1990年1月任满回国后继续在民研所工作,并前后担任世界民族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党总支书记、民研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所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要职,直至2000年退休,退休后被继续返聘,直至2006 年患病后主动提出停聘。1990年以后,知天命之年的葛公尚在经历了长期的语言与学科资料积累以及四年驻坦工作与生活的实地体验之后,他的学术生涯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他承担了多项世界民族研究的重大课题,同时也发生了一些转向,即从非洲民族转向更广阔的世界民族研究,同时开始关注中国的跨界民族。葛公尚十分注重实地考察,他常说:“咱们的研究重点不是过去的历史,而是今天的现实。要研究民族的变化和发展,不走出去不行,不能嚼别人嚼过的馍。”他又说:“研究世界民族问题,首先得了解咱们自己国家的民族情况。”[9](P76)因此,葛公尚在1984年赴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省考察,并在八年后出版《拉祜族》;[10]他主编的《当代政治与民族问题》[11]将民族问题放在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中加以研究,对中国民族研究工作者来说,尚属首次。
《民族译丛》的15年间,葛公尚从单纯的翻译者转型为优秀的研究者,在浩瀚文献资料中采撷、译介、梳理、归纳、总结非洲乃至世界民族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与理论,搭建了国内非洲民族研究的框架与基石,也为世界民族这门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世界民族》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期)。如果说《民族译丛》是中国民族学向国外学习译介、为世界民族研究学科打基础的阶段,那么1995年《民族译丛》停刊、《世界民族》创刊,则标志着经过近十五年的奠基发展,中国的世界民族研究进入了消化吸收与自主研究的阶段,国外研究成果是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但中国学者也在成长历练中、结合中国的现实需要与国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与看法。《世界民族》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其视野是人类社会的民族过程和世界范围的民族问题,它将从更广阔的领域探索人类社会民族过程的自身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进程发展规律的互动关系,增强对民族现象及民族问题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科学认识,研讨不同类型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及其实践经验和现实教训,促进中国民族学界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为中国民族研究各学科的理论建设和民族工作实践服务”。[12](P2)《民族译丛》的更名与《世界民族》创刊标志着中国对世界民族的关注走上了从译介到独立研究的道路,尽管受限于当时的国力与对外关系,从事世界民族特别是非洲民族研究的学者鲜少有机会开展实地调研,①写作国内第一本《南非史》的北大教授郑家馨老先生在工作期间一直没有机会赴南非调研,直至退休之后自费报名一个旅游团才圆了自己的南非梦。主要还是通过文献梳理来进行概述与分析。这段时期的非洲民族研究大多基于史料,唯有葛公尚因为在中国驻坦桑尼亚使馆工作四年的经历,写作的关于坦桑尼亚及东非地区民族问题的研究论文带有更多现实关怀与现场感,并做出了基于中国视角的独立分析与阐释。
文章来源:《世界民族》 网址: http://www.sjmzzz.cn/qikandaodu/2021/0225/365.html
上一篇:用身体与世界对话娄烨电影分析
下一篇:景雪变用戏剧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