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洲民族学研究的三个阶段从葛公尚谈起(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笔者相信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盛,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优秀学子选择回国工作,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反思与展望:繁荣降
笔者相信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盛,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优秀学子选择回国工作,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反思与展望:繁荣降至否?
回顾中国非洲民族学人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单纯的译介国外研究到中国学者自己走出国门在非洲大陆上做长期的田野调查,并做出带有中国学者主体性的分析与阐释,不能不让人感叹中国的日益强盛及其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距离葛公尚先生逝世已有13年,而这13年正是中国非洲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好时期,那么多年轻学人踏上非洲这块热土,从事多种多样的学术研究,并将研究更多地影响非洲本土与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这是质的飞跃与转变。更为可喜的是,中国关注非洲的其他学科亦开始强调田野调查的重要性,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公共关系与国际事务学院自2018年以来连续举办三届“区域国别研究的田野调查案例”研讨会,专门邀请在海外从事长期田野调查的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来分享海外田野的经验与反思;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研究院的师生们更是将发展援助与田野调查有机结合,主要成果集中在坦桑尼亚的农业减贫发展上,围绕一个剑麻农场,已产出多篇不同视角的博士论文。②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团队多年来长期关注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国的中国援非农业示范中心,探讨中国的对外援助与减贫发展经验。
在欣喜之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首先,中国的非洲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对于在中国本土获得学位的民族学人类学学者来说,语言与跨文化沟通技能都是长期存在的主要障碍,能掌握非洲本土语言进行交流的学者少之又少;其次,受限于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关注的主题,非洲人类学研究的选题稍显单一,主要仍集中在族群关系与国家建构以及华人华侨研究上,年轻一代学者需多多关注当下的现实,抓住非洲社会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开拓更多姿多彩的研究领域;再者,中国非洲人类学学者仍需加强对中国发展道路与经验的认识与研究,才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具有中国视角与主体性声音,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多地回馈给非洲社会与人民。
2019年9月7日,北京大学人类学本科开班仪式上,周大鸣教授指出:人类学是一门“强国之学”“强校之学”“强人之学”,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就要了解世界各国的规则与文化,就需要有卓越的人文社科研究来帮助国家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的人类学者就不能再守在国内,关起门来做学问。王建民在反思当今人类学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局限后,强调人类学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在北大人类学系郭金华、高丙中两位老师执笔起草的《关于中国人类学的基本陈述2.0(讨论稿)》中,尤其强调了区域国别研究在中国的兴起正在重塑以世界为对象的中国社会科学,人类学的社区研究和整体观念将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促使人类学成为新生的中国社会科学的独立学科。①周大鸣、王建民等学者在北京大学人类学本科开班仪式上的发言。https:///newsDetail_forward_.
随着新一代海内外中国民族学人类学者的不断探索,国内非洲人类学研究机构的不断壮大,中国非洲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繁荣与飞跃。
葛公尚女儿深情缅怀父亲,忆起父亲生前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在人类学社会学领域取得的有限的研究成果,不为大多数人了解和重视,也许等像爸爸这样专注科研的学者百年以后的若干年,才会有更多的人能够真正认识到我们今天在学术界做出贡献的价值。”[45](P45)自葛老2007年逝世已有13年,谨以此文深切缅怀葛公尚先生在中国非洲与世界民族研究领域所做的开拓、奠基贡献。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受到袁丁、沈玉宁两位学者的启发,特此感谢! 此外,特别感谢葛公尚妻子李桂钧女士无私分享葛老的人生经历与珍贵照片,加深了作者对葛老学术人生的理解!
[1][苏联]奥尔德罗格,波铁辛.非洲各族人民[M].党凤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60.
[2][苏联]奥尔洛娃.非洲各族人民:文化、经济和生活概况[M].瑩石,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3][美]威·爱·伯·杜波伊斯.非洲:非洲大陆及其居民的历史概述(内部读物)[M].秦文允,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
[4][英]塞利格曼.非洲的种族[M].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文章来源:《世界民族》 网址: http://www.sjmzzz.cn/qikandaodu/2021/0225/365.html
上一篇:用身体与世界对话娄烨电影分析
下一篇:景雪变用戏剧讲好中国故事